网罗知识 > 杂谈 > 正文

​于明涛:审计署第一任审计长,66岁享副部级待遇

2025-11-03 22:14 来源:网罗知识 点击:

于明涛:审计署第一任审计长,66岁享副部级待遇

乱局中出生,硝烟里成长,他一心向着华夏、向着中共和人民,从未违背革命精神与坚定立场,直至暮年亦依然奋战在祖国建设的最前线,这样一位老先辈,确实有资格获得中国人的敬重和学习。

他即是于明涛。说到他的名字,大抵多数人会觉得非常陌生,但倘若提及审计署,是不是大部分人便熟悉些许?

这个部门成立于1983年的9月,由国务院直接管辖,负责全国审计方面的工作。而于明涛,正是我国审计署第一任审计长,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付出巨大贡献。

那一年,他66岁,享副部级待遇,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兢兢业业、没有疏忽。

于明涛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出色的一生,那么属于他的故事又是怎样?话要从1917年说起。

01,战火中走出来的“大管家”:要想尽办法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

1917年年底,于明涛出生在河北一户寻常人家。19岁,他从深县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即加入中共组织,开启属于他的革命奋斗一生。

转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将抗日浪潮推到最高点,不过20岁的于明涛扛起政治宣传与经济保障的重任,积极奔走在故土附近,为革命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抗战胜利后,于明涛又跟着解放军四处征战,足迹遍布大半个华夏。新中国成立,于明涛以干部身份南下去到湖南,一干就是11年光阴。

1951年2月20日,正值农历元宵节,零陵县城特别热闹。7千余位群众听从县组织号召,离开家门到指定地点参加军人家属的联欢庆祝活动。

10点左右,活动结束,他们将按照计划和县城干部组成一支壮观的队伍到县城中游行。

不料零陵城内多个地点先后起火,群众瞬间慌乱,眼睁睁看着大火倏忽吞噬木制建筑,以一种铺天盖地之势朝大家“呼啸”而来。

一刹那,哭喊声、哀嚎声、火焰吞噬建筑的声响、木制梁柱倒塌的声响……全部交织在一起,宛如末日降临。

由于零陵消防设施老旧,大火直至4个小时后方才基本扑灭。残垣断壁、死伤无数,10分之1的群众失去家园,火灾所造成的损失不可计数。

时任零陵专署专员的于明涛擦了一把被火烟熏黑的脸颊,未歇一口气,就继续把一项一项灾后重建工作安排下去。

当天晚上,公安部门将火灾调查结果放到县城领导桌案上,他们推测:起火点过于分散,明显不是意外,应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纵火案件。

2天后,公安部门从零陵商会挖掘出一条关键信息:该会会长乃中统特务,纵火案许是同其有关。

于明涛等领导不敢耽误,急忙下达逮捕命令,并从此人口中得到零陵大火的真正原因及幕后指使者。

又3天,首犯落网,证实此事故乃特务所为。当年2月底,多家报刊刊登此事,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一场镇压特务、镇压反革命的运动。

那是于明涛的名字初次“亮相”全国,虽然他在当中担任的角色并不关键,但却具有一定意义,因为在此之后,于明涛“步步高升”,以其当作起点,慢慢走向一个彼时他想也不敢想的“高位”。

1959年年底,中央设6局,分布广东、广西、湖南等5个省区。于明涛自湖南省委书记调任中南局财政主任。

他的调任时机不太“好”,刚好“碰”上华夏3年困难期,民众缺衣少食,多数患上严重的浮肿病。再加上中南局的工作即是把仅剩的家禽鱼肉送到香港,于明涛承受巨大压力。

他和常务书记等领导积极组织人员出海打捞海藻,制作点心供应给群众;又想尽办法从湖南、湖北调拨豆类食物和菜油救助困难地区,竭尽脑汁帮人民解决生活困难。

谁知,“物质”困难期艰辛度过,“精神”困难期又紧随而来。但于明涛说:“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表示,在此之间,我从未说过一句违背原则和立场的话,做过一件损害别人的事情。”

02,湘楚三秦好官员:人人都夸他是能力出众的好官

1970年,迈入知天命阶段的于明涛调任广州市委书记,跟着陈郁等领导积极展开恢复广州生产等相关工作;次年,于明涛重回湘楚,当了6年省委书记,主管省内工业发展。

1977年,于明涛调任至三秦,担任省委书记、省长等职务。那个年代的陕西正处于生产落后、环境封闭的阶段,他没有被这里恶劣的形势吓到,积极带领下属东奔西走,研究水利,解决旱情。

同时,于明涛不断组织相关人员到别的省市区学习,并亲自骑着一辆自行车,深入到农贸市场,调查商品价格和买卖双方的意见。

1980年某天,位于咸阳的钢管钢绳厂迎来一位特殊参观者。工人们不知道他是谁,只看到他拒绝了厂领导专门安排的豪华大餐,同他们坐在一处共食大锅饭,与他们聊生活、生产等事情。

等到此人离开,负责食堂的工人才从旁人口中探听到他的“真实身份”。食堂工人震惊了,又无比感动,当即结合那天种种,写了一篇名叫《这样的省长好》的文章,投给《陕西日报》,令所有人皆看到了属于陕西省长的另外一面。

次年夏天,陕西汉中发生百年难遇的重大洪灾,百万人民无家可归,于明涛非常焦急,日夜守在电话前等待第一手消息。

某日,汉中防洪指挥部忽而传回一个讯息,问于明涛是否泄洪。泄洪的话,城固县必定被淹;可不泄洪的话,汉中就有被淹的可能性。相关人员紧急讨论,得出“泄洪”结论

决定传出后,于明涛要求相关人员每隔几分钟即给城固县打一通电话,了解实时情况。

但即便如此,他也依旧无法彻底安心,左思右想之后,于明涛决定亲自带领成员到城固县现场,与抗洪第一线的同志们一起“战斗”。

他一共在汉中待了半月左右,每天都与群众保持相同待遇,只吃一个菜,不搞任何特殊化。

抗洪现场湿气重,于明涛的夫人担心老伴身体,遂准备了一个装着白酒的军用酒壶,叫于明涛时常抿上一口,用酒驱逐寒气。了解丈夫的妻子没有强求丈夫归家,因为她明白丈夫的坚持与立场。

1982年,于明涛调任河南省委书记,兼任代省长职务。几个月后,中央下达筹建审计署的指示,头发苍白的于明涛就此“重披战甲”,走上一个几乎陌生的“新战场”。

03,66岁的审计署审计长:花甲之年依旧奋斗在第一线

从于明涛的口中能够得知,筹建审计署最初时即遇到重重困难,其中最关键的是他们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以“模仿”。

因为社会主义审计监督未有先例,资本主义审计相关又不能照搬,他们只得“摸瞎过河”,边走边探索未知。

在此阶段,于明涛非常忙碌:他每周跑一趟中组部,请求抽调干部;《审计条例》也很关键,需要抓紧时间起草,以免审查工作“无法可依”。

同时,多数人没有接触过该领域,相关培训工作亦要迅速展开;除此外,工作试点安排同样不能含糊对待。

于明涛等人经过几次会议商讨,决定把天津铁厂、淮海水泥厂等4个单位列为试审对象。月余后,他们果然于其中发现一堆毛病:财务混乱、弄虚作假、违规乱纪……

消息一经传出,立马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获得人民群众的高度支持。同时,试点工作也为审计署积累一定经验,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审计工作的开展,为经济改革增添一份强有效的助力。

但审计署面临的艰苦现实环境依然未得到改善:包括于明涛在内的3个领导带领30余名筹建小组成员到处奔走,只找到一间位于装甲兵招待所内的小房子充当审计署办公室。

夏天30多度的高温,年近7旬的老人整日整夜坚守在此,没有空调、汗流浃背,亲属担心他的健康状况,于明涛却不愿轻言放弃。

他咬紧牙根,率领成员们在随后几年一次又一次掀起巨大“风暴”,让全国人民都看到了审计工作的强悍威力和震慑力。

渐渐地,于明涛的身上出现一个外号,人们将他称作是“新中国的铁面无私大管家”。于明涛很认同这个外号,觉得它与审计本质完全相同。

1995年,即将8旬的于明涛从审计最前线功成身退。按照相关规定,国家给予他正部级退休待遇。百岁那年,见证一整个世纪华夏变化的于明涛,在首都病故,结束了繁忙优秀的一生。

就像于明涛所说,任何崇高理想的树立,皆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我们理应谨记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如此方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对他来说,他是这样说的,亦是这样做的。无论是早些年于地方的奋斗,还是6旬以后为新生事业的辛劳付出,于明涛从没有违背“初心”和“革命精神”,一直是祖国经济事业的推动者和奉献者。

我们必须感谢这位见证中国从落后走向繁荣,中国审计事业自创建迈向发展的老人,正因有了如他一般的革命先辈,才有了当下我们正在享受的和平盛世。

感恩前辈的心血和付出,学习前辈的精神与品行,是每个华夏子孙都该刻入骨血的存在。

文/赵贺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