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知识 > 杂谈 > 正文

​安阳袁世凯墓地:中西合璧的风格,从修建至今,百年来从未遭到破坏

2025-09-01 23:58 来源:网罗知识 点击:

安阳袁世凯墓地:中西合璧的风格,从修建至今,百年来从未遭到破坏

#文章首发挑战赛#

1916年5月28日,袁世凯的亲信汤芗铭宣布湖南独立,并公开宣称与袁世凯脱离关系,病重的袁世凯在获悉这个消息后,不由的仰天感叹道:人心大变,大事已无可为。”

不久之后,袁世凯的病情急转直下,突然加重,而袁世凯又因为不相信西医,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再度加剧。

1916年6月5日,名重弥留之际的袁世凯先是将子女们唤到病床前,再三嘱咐他们今后要好好读书学习,今后不要再进入政界,而是在教育和从商之路上作出些成绩。

在嘱咐完子女们后,袁世凯又将段祺瑞,徐世昌,张镇芳,王士珍等心腹下属叫到病床前,做了最后的临终交代。

交代完这一切后,袁世凯这位曾权倾一时的北洋军阀首领便因尿毒症加重,于1916年6月6日上午死去,时年57岁。

袁世凯病逝后,袁世凯的姨太太,子女们,以及他的心腹下属们遵照他的遗言:“扶柩回籍,葬我洹上,没有将袁世凯下葬于他的故乡项城,而是安葬于安阳。

那么袁世凯为何将自己安葬于安阳,而不是他的故乡项城呢?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袁世凯未归葬其故乡项城,与他的身世,家事,以及个人喜好有关。

1901年,袁世凯的生母刘氏病逝,当时已经贵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在料理完手中的事情后,便动身回籍葬母,但是等到他回到项城老家,准备为母亲风光大葬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他十分气愤的事情。

那就是他的嫡母二哥,也是项城袁氏族长的袁世敦以“庶妻不得入祖坟”正穴为由,不许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入正穴,这就令袁世凯极为不满,当场便与嫡母二哥袁世敦吵的是不可开交,而袁世凯随后直接绕过袁世敦,为生母刘氏操办其了一场隆重的丧事。

而袁世敦这边,见袁世凯竟绕过他这位袁氏族长,十分生气,便不顾脸面,在刘氏的丧事上,大吵大闹,弄得袁世凯在众人面前脸面无光,丢了面子。

而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也为了不再让袁世敦有继续胡闹的机会,袁世凯便在下属的建议之下,将生母刘氏的丧事之地换到了离袁寨十公里远的洪冢洼,以此来远离是非。

就这样,在袁世凯的重新布置和亲自张罗之下,生母刘氏的葬事不仅顺顺利利的办完了,还操办的十分有排场。

生母刘氏的丧事办完后,袁世凯愤然与嫡母二哥断绝了关系,老死不相往来,而他的家乡项城,只有祭奠父母时,才会回来。

而后来袁世凯定居安阳,死后葬于安阳,这就是其中的主因之一,除此之外,安阳这个地方是袁世凯仕途之路的“风水宝地”,袁世凯曾在这里阅兵和练兵,还在仕途之路不顺时在这里“蛰伏”,等待时机。

因此,袁世凯对于安阳这个地方感情极深,远超他的家乡项城,因而也在死后,指定家里人和下属将他安葬于安阳。

当时,袁世凯的子女们经过一番选定,将墓地选定为河南安阳洹水北岸之太平庄,南临洹水,距离他的家乡项城相距800多里。

随后,北洋政府为这位曾权倾一时的北洋军阀首领举行了一场极为隆重的葬礼,出殡当日,围观的民众人山人海,其中还不乏外国人驻足围观。袁世凯的灵柩在段祺瑞等人的护送之下,从前门西站乘火车去往安阳。

袁世凯的墓地由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负责督造,共计花费73万银圆,占地为9万多平方米,总计花费了近两年时间。

袁世凯的墓地设计师是一位德国人,总体设计彰显中西合璧的风格,既保留了中国明清陵寝的风格,又吸收了西洋陵寝的建筑特点,坟冢更是仿照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濒河庐墓”的形制。为外砌石墙,内包水泥的独特欧式风貌

这袁世凯墓建好之后,被称之为“袁林”,那么袁世凯的墓园被称为“袁林”而不是“袁陵”呢?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称帝,遭到举国民众的反对,而袁世凯也在众叛亲离下死去,袁世凯死去后,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本想效仿封建帝王,准备将袁世凯的墓地称为为“袁陵”,但是遭到了包括袁世凯旧部的一致反对。

当时,袁世凯昔日的心腹下属徐世昌对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说道:你的父亲袁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并且还取消了洪宪年号,如果贸然采取‘袁陵’之名,实属不妥啊。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听后,觉得徐世昌说的在理,便没有为袁世凯的墓园命名为“袁陵”,而是在徐世昌的建议之下,用“林”字谐音替代“”陵”字之名,不仅完美的避陵之名,还使得袁陵之实得以保留,可谓是一举两得。

而令人称奇的是,袁林从修建至今,百年来从未遭到破坏,主体建筑直到今日依旧保存完整。

早在日军侵华战争时期,日军占据了安阳,日军并没有派兵来袭扰和破坏袁林,只是对袁林四周的树木进行砍伐,用此建造机场,而当地的土匪虽曾“到访”过袁林,但也没有人为的进行和破坏和进行盗墓行为,这就使得袁林保存至今,没有受到丝毫的损害。

现如今, 这座昔日的袁世凯墓成为了人民的博物馆,成为了知识的殿堂,既彰显“皇家”气派又区别于帝王陵寝,为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