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知识 > 杂谈 > 正文

​我要去新疆(二十六)霍尔果斯口岸,新疆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

2025-10-19 11:33 来源:网罗知识 点击:

我要去新疆(二十六)霍尔果斯口岸,新疆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

长久生活在连霍高速路边的地方,对霍尔果斯的大名如雷贯耳。因为它是连霍高速的终点,也是312国道的终点,更是新疆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

28日上午,来到霍尔果斯口岸景区。首先看到的是连霍高速、312国道零公里的标志,意味着中国大陆上最长的两条道路到此画上了终点。

这个口岸景区已不是当今真正的口岸,今天的第六代口岸大门在离这儿一公里以外的地方。景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霍尔果斯口岸历史展览馆;二是参观清代后期中俄18号界碑、碑亭及历史说明;三是外国商品展览及购买区。

霍尔果斯口岸,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隔霍尔果斯河相望。

霍尔果斯,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意指这儿水草丰茂、可以休息或住宿的地方。清朝前期,霍尔果斯以西更远的地方都属于中国。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划分边界,这儿成为边境哨卡,旧称尼堪卡。1881年,左宗棠从沙俄收回被“代管”11年的伊犁,霍尔果斯河成了中俄两国的界河,在此设立了口岸。《中俄改订伊犁条约》签订后,规定两国边界百里之内的贸易概不纳税,通商贸易扩展到新疆省及内地,也成为两国商旅过往的驿站。

新中国成立后,尼堪卡改名霍尔果斯。中国和苏联共同明确霍尔果斯口岸为两国间的正式通商口岸。历经数十年的风风雨雨,霍尔果斯口岸发展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陆路口岸,也是继新亚欧大陆桥中哈阿拉山口铁路线后,我国第二条向西开放的国际铁路通道。

六代国门的变迁,记载了上百年西北边界风雨历史。

走进安放界碑的亭院,看着碑面斑驳的18号清代界碑,心中升起一股难言的痛楚。1882年,中俄签订《伊犁界约记》。根据界约规定,伊犁河南岸边界上所立界碑由沙俄政府制作,清政府提供尺寸及所需银两。用于立界的石碑制成后,清政府官员没有到现场监督立碑,沙俄政府官员乘机将界碑向我国境内推进了20多公里,形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在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上做出了不懈努力。1994年,中哈两国政府总理签订边界协定,对有争议的40多平方公里领土进行了划分,其中27.4平方公里划归我国,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中哈边界状况。

站在界碑旁的高台上向远处眺望,隔着铁丝网外的地方就是哈萨克斯坦,那儿也有不少很高的建筑,而且正在修建。

走出立碑的院子,要经过外国商品展览和购买大厅,琳琅满目的各国商品充满其间,我没有太大的兴趣,转了一圈便出来了。

出了口岸景区向左,是霍尔果斯口岸管理委员会的大楼。在大厅里办好边境出入证,可以进入中哈自由贸易区,也就是说出国了,那有很多免税商店,可以逛街、可以购买你所需要的物品。

一样的土地,一样的景色;却是不一样的国度,不一样的人群。听出来的游客说,两边都差不多,只是体验了一把出国的感觉。

正午时分,我们离开了霍尔果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