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知识 > 杂谈 > 正文

​周星驰1999年的《喜剧之王》,你看懂了多少?

2025-10-19 11:22 来源:网罗知识 点击:

周星驰1999年的《喜剧之王》,你看懂了多少?

1999年2月13日,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在香港上映。

作为星爷第一部正式执导(与李力持合作)的电影,喜剧之王一举拿下了2984万的票房,荣登1999年的票房之王。这部电影为开始走下坡路的香港电影注入一针强心剂,也一举奠定了周星驰无人可及的“喜剧之王”地位。

二十年前的《喜剧之王》,是今后周星驰自己恐怕也无法逾越的一个巅峰。

虽然,这部影片并没有那么完美无缺。从编剧完整度上来说,它缺乏两部《大话西游》那种令人叫绝的因果设计,整体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影片最后结局甚至可以说是草草收场,根本无法承担之前营造出的深情。同时从这类型电影的借鉴来说,也缺乏《食神》中美食武侠和现代电影时空交错的叙事元素,《唐伯虎点秋香》、《九品芝麻官》中对民间故事的后现代演绎,或是《功夫》、《国产凌凌漆》中对于动作喜剧的改造。

《喜剧之王》是一部带有现实主义倾向、题材更偏向写实的喜剧影片,也注入了周星驰自身早年演艺生涯的影射与写照。相比周星驰惯常表现的小人物主题,比如《破坏之王》等等,本片更为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而影片开场主人公面对大海呼喊而出的“努力”、“奋斗”,虽初看莫名,却让人动容,成了某种励志的经典。

他为什么要对着大海喊呢?

因为即使如面对大海之辽阔,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男儿也应立志于天地间,紧握改天逆命的豪情。哪怕只有当下,此刻。

周星驰影片中的主人公,即使都是小人物,也分两类。有的会有不少市井智慧和机诈,比如《大话西游》、《食神》,有的却又傻到让人无语,比如《破坏之王》。后一类,当人物发展到类似《少林足球》那种痴痴傻傻之极,观众就会难以采信了,甚至有时嘲笑这类过于低智的人物,久了,还会觉得有几分烦躁,有笑不出来之感。

《喜剧之王》中的主人公,其实也是个脑梗到无以复加的愣头青。相比《破坏之王》中面对女神低到尘埃的舔狗“何金银”,“尹天仇”这个不合时宜的名字,更像是因为小时候看多了邵氏武侠片,从小励志成为一代功夫巨星,可惜晚出生了二十年,能力也根本无法支撑自身梦想的那类底层青年。即使观众能尊重这样一个主角身怀理想,同情他尊严被漠视的现状,却无法从立场上完全认同他的努力是否值得。当吴孟达扮演的剧组剧务怒斥尹天仇整天谈理想却没能力实现之时,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如果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无法达到的,究竟该继续无望的努力和坚持,还是该理智地放弃,这是个对于所有的成年人,都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喜剧之王》的结局崩坏,大约就来源于此。当周星驰意识到自己扮演的这个夸张的小人物——为了喜剧必须夸张——可能真的不合适在演艺舞台立足之时,他无法类似《破坏之王》那样硬是让人物用一招“无敌风火轮”打败劲敌,或是《食神》中干脆来个“食神归位”。对于自身真正熟悉且热爱的演艺事业,周星驰明白仅有情怀但缺乏天赋,在这一行也是无法生存的。于是,成为“天皇巨星”的美好结局,是哪怕骗骗观众都是无法存在的。现在影片看似还能接受的“好结尾”,其实根本只是个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的场面。

但无论如何,至少在电影里,我们还能拥有爱情。

《喜剧之王》,相比励志,更是一部爱情电影。

这是张电影里见不到的工作花絮照

“我明明演的都是悲剧,不知道为什么你们都认为是喜剧呢?”周星驰这句话是认真的。每一个银幕上的大明星,都是前呼后拥,工作人员百般呵护。但这毕竟是少数人。当你是一个群众演员或者替身的时候,你是死是活,是痛是苦,没人在乎你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

(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