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知识 > 杂谈 > 正文

​马屁专家熊式辉,花式吹捧蒋介石父子,到台湾却遭老蒋闭门不见

2025-11-18 17:10 来源:网罗知识 点击:

马屁专家熊式辉,花式吹捧蒋介石父子,到台湾却遭老蒋闭门不见

在民国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有这么一位人物,把拍马屁玩出了新高度。他就是熊式辉,一个把马屁拍成艺术的政治家。

熊式辉是江西安义人,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说起他的发家史,那可真是一部精彩的"马屁进化论"。这哥们儿在保定军校、日本陆军大学求学归来后,就开始琢磨着怎么在乱世中站稳脚跟。

先说说他的第一个"神操作"。北伐时期,他成功策反了江西军阀赖世璜,这一手玩得漂亮。但好景不长,部队在跟孙传芳打仗时吃了败仗。这时候,白崇禧要追查责任,熊式辉立马甩锅给赖世璜。两人闹掰后,熊式辉玩了个更绝的招数:他抓住白崇禧和赖世璜的矛盾,给赖世璜扣了个"通敌"的帽子,直接把对手送上了断头台。

1927年,蒋介石在徐州吃了败仗,被桂系赶下台。这时候熊式辉来了一招神来之笔:他给蒋介石发电报说要辞职追随。这招"装忠诚"玩得太妙了!他算准了蒋介石不会真的退隐,所以提前下注。果不其然,蒋介石复出后,熊式辉立马带兵护送,这马屁可不就拍到点子上了吗?

蒋介石用人有个"五字真经":亲(亲戚)、黄(黄埔军校)、陆(陆军大学)、浙(浙江人)、故(老相识)。熊式辉一个都不占,但就是靠着一手神乎其技的马屁功夫,混成了蒋介石的心腹。

到了江西当省主席后,熊式辉的马屁功夫更是炉火纯青。南昌的路改名叫"中正路",桥叫"中正桥",公园改名叫"介石公园",大学叫"中正大学",礼堂叫"中正堂",医学院叫"中正医学院"。这哪是在治理江西啊,简直是在给蒋介石建造一座专属纪念馆!

更绝的是,熊式辉还会拍宋美龄和蒋经国的马屁。这叫什么?这叫"全方位无死角"的马屁战略!不过话说回来,他在江西压榨百姓的手段也是狠,光是善后捐每年就要搜刮200多万元。

说起熊式辉这个人精,光是拍马屁还真不是他的全部本事。这位老兄在军政两界都玩得风生水起,手段可谓是出神入化。

1934年,他在江西搞了个"新赣政"运动,号称要整顿吏治、振兴经济。表面上看是一套改革方案,实际上却是把控制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妙招。他把省府各部门都改成了委员会制,自己担任各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一手玩的,简直就是古代"六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两职一肩挑啊!

熊式辉在江西这块地盘上可没少折腾。他搞了个"新生活运动",表面上是响应蒋介石的号召,实际上是借机清洗异己。那些不听话的地方官员,不是被调职就是被撤职,换上自己的亲信。这招"借东风"使得可真是漂亮。

有意思的是,熊式辉还特别会玩"文化牌"。他在南昌成立了"中正文化协会",搞文艺演出、办报纸杂志。这些活动看似是为了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其实都是为了歌功颂德、巩固统治。这招"文化包装",不得不说玩得挺高级的。

到了抗战时期,熊式辉又有了新动作。他把江西的军政大权都抓在手里,对外说是为了抗日备战,实际上是在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特别是在财政上,他搞了个"统收统支"制度,把地方财政大权都收归省府,这下可真成了"钱袋子"的主人。

熊式辉还特别懂得"以商养政"的道理。他在江西成立了好几家公司,名义上是发展实业,实际上都是他的私人钱库。光是江西省银行,每年就能给他带来几十万的额外收入。这种"公私不分"的操作,在当时可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不过话说回来,熊式辉也不是一帆风顺。1938年,他因为在江西搞"独立王国",被蒋介石调离了江西省主席的位置。这次调动表面上是升官,实际上是削权。但熊式辉愣是没露出半点不满,还说"领袖的决定永远是正确的"。这种时候还能笑脸相迎,不得不说这位老兄的"政治定力"确实了得。

在重庆时期,熊式辉又开始琢磨新的门路。他明白单靠军政势力已经不够看了,于是开始经营社会关系网。他跟工商界、文化界的人士都保持着密切往来,甚至还资助了一些知名作家。这种"广撒网"的做法,让他在重庆政坛上站稳了脚跟。

后来抗战胜利,熊式辉又有了新的表现。他积极参与接收工作,名义上是为国家服务,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捞好处。特别是在上海,他利用职务之便,搞到了不少好房子和产业。这种"顺水推舟"的本事,可以说是他的拿手好戏。

说到最后,不得不佩服熊式辉这种人物的生存智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既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也没有显赫的背景,却能一步步爬到高位,靠的就是这一身"察言观色"的本事。

从熊式辉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民国官场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时代,像他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他们或许不是什么开国元勋,但却是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一群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这些人玩的是权力的游戏,追求的是个人的利益。他们或许不值得赞美,但他们的故事却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思考。因为通过他们,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人们常说"大奸似忠",熊式辉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他把马屁拍到了艺术的境界,把做官变成了一门精细的手艺。这种人物,放在今天看来或许不堪,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是再普通不过的生存方式。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生存法则,熊式辉不过是顺应了他那个时代的规则罢了。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在任何时代,如何在坚守底线的同时又能顺利生存,或许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