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知识 > 杂谈 > 正文

​民国军阀之东北奉军魏益三

2025-09-09 16:36 来源:网罗知识 点击:

民国军阀之东北奉军魏益三

民国时期,奉系军阀当时最强的军阀派系之一,其首领张作霖是一代枭雄,从一个民间的保险队长,一步步成为大名鼎鼎的“东北王”,有着传奇的一生。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通过打败直系的吴佩孚,使奉系军阀的势力达到巅峰,除了东北外,奉系的势力还扩张到平津、山东、河北、上海、江苏、安徽各地。

巅峰的时刻往往是短暂的,就当张作霖要一统天下的时候,内部突然出现问题了,奉军大将郭松龄起兵反奉,给了张作霖沉重一击,奉系也由盛转衰。很多人知道郭松龄反奉的事情,但是很少人知道了,当时除了郭松龄外,还有哪些奉军将领参与了这次叛乱。

魏益三原本是皖系的军官,是郭松龄在军校时候的学弟,在郭松龄的推荐下加入了奉系。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郭松龄和杨宇霆的矛盾越来越大,加上不满张作霖对地盘的分配不公,郭松龄一气之下,联合冯玉祥、李景林一起反奉,魏益三担任郭松龄的参谋长。

刚开始郭松龄部势如破竹,打得张作霖都要放弃奉天,可是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张作霖反败为胜,打败了郭松龄,并且把郭松龄俘虏杀害。郭松龄死后,魏益三就投靠了冯玉祥,但是在冯玉祥那里过得并不舒服,结果又投奔了吴佩孚。

当魏益三在吴佩孚手下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北伐战争爆发了,在利益的权衡下,魏益三选择投靠蒋介石,暂时保住了自己的兵力。历史上“倒戈将军”都是不被信任的,在中原大战时期,蒋介石毅然的夺取了他的兵权,魏益三就成了一个下野政客。

魏益三虽然是个墙头草,但是他手下有两个师长郝梦龄和刘家麒,他们都是响当当的汉子,在抗日战争初期,牺牲在战场上面。

1884年,魏益三出生于直隶藁城县(现属石家庄),魏益三的家庭非常富裕,从小就被送到私塾,他学习成绩也很好,在青少年时期考入了县城的新式学堂。

成年后的魏益三选择弃文从武,考入了保定的陆军小学堂,接着又进入了保定陆军专科师范学校学。当时段祺瑞是这所军校的校长,魏益三很佩服他,每次看到段祺瑞就会很自觉的敬礼。

1912年,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成为了总统。10月,在袁世凯的筹划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专门用来培养北洋的新军官,魏益三成为第一期的学生。

1914年,魏益三毕业以后,在北洋将领蔡成勋的第一师当连长。

1917年,张勋在北京复辟,把溥仪给请出来了,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声讨,段祺瑞在马厂誓师,起兵讨伐张勋。蔡成勋率兵加入了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朝着张勋的辫子军发动进攻,魏益三在战斗中表现的很英勇。

魏益三在讨伐张勋的战斗中,表现的特别英勇,被送到陆军大学深造。魏益三在陆军大学深造一年后,当时皖系的徐树铮建立了西北边防军,魏益三就派到西北边防军任职。

1919年10月,徐树铮率兵暂时阻止了外蒙古独立,并且亲自驻守在库伦,让外蒙古的分裂分子不敢轻举妄动。可是段祺瑞和直系的曹锟、吴佩孚矛盾越来越大,徐树铮就回到北京帮段祺瑞,让褚其祥任库伦防卫司令,魏益三在褚其祥手下当骑兵团长。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最终段祺瑞下野,褚其祥的部队成了没有靠山的孤魂野鬼。当时苏联的白俄匪军,一共有五千人要攻打库伦,可是褚其祥手下只有四千人,而且又没有援兵和后勤保障。面对白俄匪军的进攻,褚其祥率兵抵抗了两天,结果还是战败了,只好率领残兵从苏俄绕道,去了东北的满洲里。

1921年,魏益三到了东北后,那时候郭松龄是张学良手下的红人,魏益三是郭松龄在陆军大学的学弟,在郭松龄的推荐下,张学良让魏益三当了一个中校参谋长,魏益三正式加入奉军。

郭松龄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的时候,魏益三会指挥炮兵作战,加上有很好的军事才能,被提拔为上校团长。虽然郭松龄带兵打仗厉害,但是其他的部队拉胯,最终张作霖败给吴佩孚。

1924年,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张作霖恢复了实力,再次和吴佩孚决一死战,结果冯玉祥发动北京兵变,把直系首领曹锟给软禁,给了吴佩孚一刀,奉军趁机全力进攻,最终张作霖大胜。奉军取得胜利后,魏益三担任奉军关内驻军参谋长,兼炮兵司令,张学良也特别信任他。

张作霖

这时候的张作霖特别高兴,控制了八个省,还有北平、天津、上海三个大城市,天下已经没有他的对手了,再往南边推进,就可以一统天下。

有人高兴就有人愁,郭松龄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立了大功,本以为张作霖会给他一个督军当当,结果张作霖把江苏督军给了杨宇霆,这让郭松龄彻底爆发了。郭松龄本来就和杨宇霆是死对头,他心想带兵打仗的是他郭松龄,杨宇霆就只会在张作霖面前纸上谈兵,现在仗打赢了,功劳却给了杨宇霆,这让郭松龄实在接受不了,于是就联合冯玉祥和李景林一起反奉。

郭松龄打着张学良的旗号,魏益三担任参谋长,朝着东北方向进军,刚开始的攻无不克,张作霖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郭松龄这个人心高气傲,一直瞧不起张作霖手下的那帮绿林人物,魏益三劝说郭松龄拉拢汤玉麟和阚朝玺一起反奉,可是郭松龄眼里他们就是土匪,不愿意和他们有联系,就拒绝了魏益三的提议。

张作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请日本的关东军帮自己,表面答应日本人一些条件,最终郭松龄在张作霖和日本关东军的夹击下战败,郭松龄和他的妻子被俘虏杀害。郭松龄死后,魏益三手里还有上万的部队,他就率部投奔了冯玉祥。

面对魏益三的投奔,冯玉祥特别高兴,任命他为国民四军的军长,还大方的给了魏益三五万元钱。可惜冯玉祥太穷了,根本没有张作霖有钱,魏益三的部队经常军饷都发不了,这让他非常头疼,如果部队没有军饷,自己迟早成光杆司令。当时吴佩孚已经东山再起,在保定招兵买马,这让魏益三看到出路,就率兵投靠了吴佩孚。

吴佩孚

吴佩孚对冯玉祥制造北京兵变一直怀恨在心,对冯玉祥的仇恨远远大于张作霖,张作霖对冯玉祥联合郭松龄反自己,让自己的实力大打折扣,也想把冯玉祥给活剐了,于是吴佩孚和张作霖握手言和,共同对付冯玉祥的国民军。

魏益三在投靠吴佩孚后,为了图表现,参加了直奉联军攻打南口的战役,最终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南口大败,魏益三通过收编冯玉祥的残兵,把部队居然扩编到七万人。

当魏益三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有人劝吴佩孚,现在他们和张作霖是联盟,魏益三之前反过张作霖,如果太重用魏益三的话,肯定会得罪张作霖。在深思熟虑的考虑后,吴佩孚只给了魏益三中将的军衔,这让魏益三对吴佩孚很不满,自己在攻打冯玉祥的时候立了大功,吴佩孚居然只给一个中将糊弄自己。

1926年,南方的国民革命党开始北伐,首个目标就是占据两湖地区的吴佩孚,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湖北了。当北伐军开始进攻武汉的时候,吴佩孚就要派魏益三率兵支援武汉。

魏益三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吴佩孚彻底不行了,自己没有必要去陪葬,又开始给自己找出路。他本来想回到张学良那里,可是自己毕竟反过张作霖,到时候张作霖肯定不会放了自己。正当魏益三剪头款额的时候,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派人劝说魏益三加入国民革命军,魏益三立马同意了改编。

魏益三被任命为北伐军第三十军军长,手下有三个师和一个旅,配合北伐的其他部队,在河南打败了张学良的部队。

1927年夏天,国民党内部宁汉分裂,魏益三要投靠蒋介石,可是他手下的师长彭振国,要投靠在武汉的唐生智,最后魏益三只好率领剩下的两个师去投奔蒋介石了。

1928年,魏益三的部队归属于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白崇禧觉得魏益三不靠谱,就想让自己的心腹取代魏益三,可是后来桂系在和蒋介石的斗争中失败,让魏益三保住了自己的部队。

1929年夏天,唐生智在重新掌握兵权后,又开始反蒋介石,就要拉拢魏益三一起反蒋,虽然魏益三表面答应了,可是在战斗中,他一直按兵不动,最后唐生智还是战败。

1930年,当魏益三以为自己又要逃过一劫的时候,蒋介石用魏益三接受唐生智的委任状为由,强行要魏益三离开部队。在蒋介石逼迫下,魏益三只好把剩下的一个师交给儿子魏我威,让郝梦龄辅佐儿子,好保住自己的部队,自己正式退出军界。

1947年,陈诚在东北主持国民党的事务,在陈诚的邀请下,魏益三来到东北担任虚职,结果国民党在东北大败,魏益三就离开了东北。

1949年底,魏益三参加了卢汉领导的昆明和平起义。

1952年,魏益三在北京居住,他的儿子在内战中死去,但是他也释然了。

1964年,魏益三在北京病逝,终年七十七岁。

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动力,如果方便请大家多多点关注。

声明: 历史公共信,如有雷同,纯属巧合